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
生产牛肉干的厂家,还想掺杂鸭肉等原料,降低成本蒙混消费者?这种食品掺假行为将“走到头”了。

10月23日,记者从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为完善源头风险隐患排查机制,针对食品生产过程中较难发现的掺杂掺假等问题,出台了重庆市首个《食品生产企业物料平衡检查工作指南》。
该指南通过建立物料投入产出平衡模型,利用数据分析比对等方式,检查食品生产企业是否存在掺杂掺假,编造生产记录和虚假投料等问题,发现和打击食品生产企业潜在风险和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回收食品及非食用原料的发生。
比如一家企业原料投入3515.763吨已宰牛肉以及其他原料,总计生产了3500吨牛肉干,市场监管部门就可通过物流平衡检查方法,计算原料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损耗后产量是否能够达到3500吨牛肉干。超出物料平衡限度上下限,应及时予以调查,进行详细分析,查找原因, 判断是否存在原料浪费、成品偷工减料或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违规行为。
该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渝北区全面形成以“供应商检查评价+生产过程规范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产品可追溯+投入产出物料平衡”为框架的五位一体的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机制,对全面推进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落地,促进食品生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渝北区市场监管局切实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累计检查相关主体261家,发现问题266项,现场检查率与企业整改率均达100%。
作者 |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常宇 通讯员 杨皎
编辑 | 熊柳欣
审核 | 沈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