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 食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统计分析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价格行情 | 展会快讯 | 饮食文化 | 果蔬专栏 | 水产专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品技术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强化大数据防控食品安全隐患
P.biz | 商业搜索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强化大数据防控食品安全隐患

信息来源:pooioo.com   时间: 2020-03-17  浏览次数:7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过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卢江认为,该法则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同样适用,如果对这些事故的“先兆”和“苗头”隐患信息和数据及时收集汇聚,并进行有效分析识别和预警,则可有效防控事故的发生。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卢江提交了题为《强化大数据在预警防控食品安全隐患中的应用 切实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发言。

发言提到,食品安全是我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食品领域新产品新工艺新原料的不断涌现,食品安全风险生成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依然严峻,局部食品安全暴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关注度仍然很高。

发言认为,根据“海恩法则”,应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覆盖食品安全全链条的相关数据,同时融合时空、地理、环境、气象及医疗健康等信息,系统分析识别风险,就能实现食品安全事件的预警防控,从根本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发展。为此,强化大数据在食品安全隐患预警防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均非常重视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印发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原国家食药总局(现市场监管总局)积极争取发改委立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并把食品安全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纳入工程之中进行部署,力求应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助力食品安全工作。

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全国一盘棋的大数据挖掘应用战略格局。

卢江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相关落实工作有待进一步推动。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依然存在信息孤岛、自成体系、数据资源分散等问题,信息化建设重复交叉,资源耗费现象严重。

二是现有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缺乏一致性与匹配性,质量参差不齐,可利用性差,难以实现数据的科学采集、共享和真正融合。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给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判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数据收集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理统计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工作需要,特别是如何结合时空、地理、环境、气象及医疗健康信息,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角度,系统分析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类似“天气预报系统”的风险识别预警模型的技术还没成型,应用能力亟待加强。

基于目前的问题和挑战,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卢江建议如下: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促进数据共享融合的相关制度、机制,构建完善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并加快推进落实。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支持,特别是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的支持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相关跨界人才,为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是提升食品安全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性。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五是成立数据应用中心等平台机构,明确主要牵头单位和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同时,确定一至两家单位作为主中心和备份中心,建立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融合时空、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大数据中心和平台,确保信息和数据收集及应用开发的有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促进各部门数据尽快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为从根本上防控食品安全隐患,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食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