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跟随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黄浦区内的泰康菜场、凯德晶萃商场等涉及食品经营的单位进行了检查。
在泰康菜场,执法人员检查了该单位的食品经营资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和公平秤的运行等情况,并随机采样了两份蔬菜做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之后,执法人员前往徐家汇路上的凯德晶萃商场,随机检查了商场内的“G-Super”超市和“小大董”餐厅,发现这些食品经营单位在管理细节上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执法人员检查菜市场公平秤
部分猪肉产品食安信息难追溯
在“G-Super”超市内,执法人员注意到冷柜内的一些糕点只标注了包装日期而非生产日期。比如,一款“精选枣泥核桃蛋糕”,标注包装日期为2019年1月1日,保质期为1月3日,其外包装上没有标注生产日期。
执法人员询问超市负责人
该款蛋糕没有标注生产日期
超市负责人解释说,这些糕点原本出厂时是冷冻的,在超市的专用加工间内解冻后改刀成小块,包装后对外销售,因此标注的都是包装日期。至于保质期为何定在包装后的3天内,该负责人解释说依据是超市的管理规范。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监管负责人巢强国建议,从最大限度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角度来说,食品经营单位可以直接从生产单位采购小块的预包装冷冻糕点,之后在超市解冻后即可对外销售。整个过程中,不会破坏出厂时的包装,也不需要额外的改刀环节,更加安全放心。
此外,冷冻和冷藏食品的保质期不同,冷冻的相对保质期更长,食品经营单位在解冻食品后,应注意保质期已经转变为冷藏状态,不能“照搬”原来冷冻状态的保质期。
在“G-Super”超市的肉类柜台,执法人员随机抽取了两款猪肉产品,将其外包装上的条形码输入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但显示的信息不全甚至缺失。
一款“家佳康”冰鲜带皮肋条(450克/盒)输入条形码后,只能查到其品名为“猪中盒带皮肋条”,生产厂商为“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和保质期为5天,该产品的进货日期、产地证明、质量安全检测、动物检疫等信息则没有显示。
另一款“亚麻籽猪肉精肉糜”(320克/盒)输入条形码后,在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上没有显示任何信息。
执法人员查看肉类进货台账
在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上,这款猪肉产品的相关信息追溯不到
根据《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标准化菜市场的经营管理者、连锁超市、中型以上食品店应当将下列信息上传至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一)经营的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进货日期、销售日期,以及供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二)经营的追溯食品的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三)经营的追溯食用农产品的产地证明、质量安全检测、动物检疫等信息。
刀具消毒不力,鸭肉管理台账存疑
在小大董餐厅,执法人员也注意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在该餐厅的后厨,执法人员随机抽取了两把刀和一块砧板,用蘸有检测液体的棉花棒擦拭后,塞入一支透明试管内,投入ATP检测仪,盖上盖子。大约十几秒后,一个样品的读数停留在“121RLU”。
据介绍,RLU数值的高低代表表面清洁度,一般低于100RLU,可初步判断其消毒措施落实得较好。反之,则因消毒措施不力,可能将细菌等带入食物,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对此,厨师解释说是因为被抽样的一把刀在改刀凉菜后尚未彻底清洗消毒。
执法人员快速检测餐饮器具的表面清洁度
随后,执法人员查看了该餐厅的管理台账,发现其12月6日、12月15日、12月20日和12月22日入库的“净白条鸭”分别为800只、400只、200只和2200只。
但当执法人员要求查看具体的供货凭证时,餐厅却无法当场提供,并称进货的单位写错了,应该是“斤”或“公斤”,而不是“只”。
餐厅负责人当场还拿出了鸭肉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但该证明上的鸭肉重量与进货台账上显示的数据无法对应匹配。
小大董餐厅的管理台账,“净白条鸭”的入库数据存疑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要求黄浦区市场监管局进一步跟进核查,如发现违法行为,将依法查处。
记者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确保元旦期间上海市民菜篮子和餐桌的食品安全,该局于2018年12月26日至2019年1月1日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执法人员采取“四不两直”(不通知企业、不打招呼、不听区市场监管局现场汇报、不需区市场监管局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的方式,分赴16个区进行现场检查。主要针对节日市场消费量大、消费者申诉举报多以及群众日常生活必需食品等重点产品,以及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薄弱的重点区域。
截至目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已检查近50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检查情况已及时通报各区市场监管局进行跟踪检查并督促落实整改。
执法人员随机抽检食品经营单位的进销货台账及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