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紧箍咒”
整治保健食品市场乱象
证券时报记者 罗曼
近日一则来自自媒体“丁香医生”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矛头直指权健公司的药品骗局及产品营销方式。随后权健公司发表声明,称报道不实,属于诽谤。
有关权健的问题在监管部门以及法院未做结论之前我们暂不做定论,只是,作为一个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且涉及面极广的事件,对于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谁也无法置身事外,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够介入调查,包括权健所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所宣传的疗效效果,权健的营销模式是否存在传销嫌疑,患儿的死亡到底是否与权健有关等等,给社会一个交代,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最新消息称,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市场监管委、市卫健委和武清区等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正对人们关注的诸多问题展开调查核实。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段时间以来,保健品直销市场乱象丛生。由于直销模式比传统的销售模式更容易摆脱囤货困扰,而为了让产品迅速销售,销售机构往往会对保健产品夸大功效,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欲。实际上,一些直销企业默许经销商将保健品当做药品对外宣传,比如几年前保健品市场上曾刮过一股“灵芝热”,很多厂家就在灵芝产品的宣传语中号称“治癌灵药”,但随着研究专家最终证实灵芝孢子粉、孢子油产品对肿瘤并无抑制作用,这一热潮才逐渐冷却。
可见,关键在于进一步厘清保健品和药品之间的界限。事实上,2015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从定义中能看到,保健品最终的划分范围仍然是食品,但目前充斥市场的保健品名目繁多,一些生产企业或经销商在对外宣传时都有意在功能和疗效上大做文章,甚至将其吹嘘成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而误导消费者,致使有的消费者把保健品错当药品使用,且不乏因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因此,有必要抓住保健食品监管的“牛鼻子”,为保健食品命名和宣传念起“紧箍咒”,进一步厘清保健食品与药品之间的界限,压缩保健食品生产商、经销商误导甚至欺诈消费者的空间,进一步去除保健食品市场的“虚火”。
事实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常提醒消费者,要警惕“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称疗效”等非法宣传营销陷阱,并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当然,家庭成员也应该给予老人更多关怀,必要时进行劝阻,把好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关口。